11月28日,海拔4000多米的川西高原上,全球最大水光互补电站——柯拉光伏电站建设正酣。电站于今年7月在甘孜州雅江县开工建设,计划明年上半年建成投运。
11月至12月是今年最后的黄金施工期。入冬后,电站施工现场最低气温仅零下15℃,工区昼夜温差达到30℃,冻土暗冰遍布,人员、机械降效愈加严重。为了奋战全年目标任务,2000多名建设者抢抓施工窗口期,赶在凛冬来临前,要把52.7万根的支架基础桩全部打入土中。
“这是光伏支架的基础桩,看着不起眼,却是以后光伏板的‘脊梁’。”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柯拉光伏项目部经理杨志伟介绍,支架的基础桩每根承重超过了25公斤,目前已累计完成打桩近20万根,赶在12月底将52.7万根全部打完,这些支架基础桩的覆盖面积将达到16平方公里,相当于近80个“鸟巢”体育馆的面积。
杨志伟告诉记者,柯拉光伏电站处于高寒高海拔地区,风力强、降雪多、昼夜温差大,这意味着光伏支架要承受多种复杂的载荷,对光伏支架基础施工质量及其连接部件强度有着很高的要求。搭建好柯拉光伏电站的“脊梁”,需要攻坚克难闯过三个关卡——
闯“设计关”。柯拉光伏电站装机规模达100万千瓦,支架需求量极大,需要采用最节省钢材的设计方案。同时,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,支架的设计需要留有足够的余量,才能保证支架不会因复杂的载荷而被毁坏。
闯“供货关”。柯拉光伏电站支架全部安装完成将使用2.5万吨钢材,其重量相当于490节动车车厢,平均每天进场支架重量超过160吨,这意味着每天仅光伏支架就需进场5辆拖车。318国道弯道急、路面窄、有暗冰等,叠加运输其他设备进场的车辆,每日现场供货压力不小。
闯“施工关”。每组固定式光伏支架近300颗螺栓,柯拉光伏电站约有8万组固定支架,全场需要紧固的螺栓超过2000万颗。时间很紧,要完成如此庞大的安装量,并且保证质量满足载荷要求,难度可想而知。
“我们全力抢进度,赶在冬天真正来临前尽量完成全部支架基础桩的工作。”杨志伟说,目前采取了增加人员、增加机械设备、三班倒等方式,抢抓施工窗口期,保证了工程进度,预计施工人员下月将达到4000人,春节后将增加至5000余人的最高峰,奋战投产发电的目标。
最近项目部完成了冬季施工方案编制,并开始着手制定防寒措施、冬季施工工艺和储备物资,以抵御酷寒的侵袭,确保能够充分利用宝贵的冬季施工时间,持续推进光伏支架、光伏组件和集电线路等工作面的施工,锚定明年上半年全容量并网发电目标不动摇。
记者从省能源局获悉,不仅是柯拉光伏电站,今年以来,四川积极扩大能源领域有效投资,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、国家天然气(页岩气)千亿级立方米产能基地等多个能源重大工程建设提速,1—10月累计投资778亿元,同比增长9.1%;力争全省能源项目全年完成投资950亿元左右。
北京建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